陈华癸

时间:2021/05/10

字体:[ ]

陈华癸(1914~2002),男,1914年1月出生于北京,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在英国学习期间,对无效(低效)根瘤菌株和有效(高效)根瘤菌株在寄主上结瘤的生长发育比较研究结果, 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Proc.Roy.Soc.B)上刊登,受到从事共生固氮研究专家的高度重视。

1940年6月陈华癸学成回国,在中央农业实验所土壤系工作,在抗日战争艰苦岁月里,他实地调查了南方多个省豆科绿肥的生产应用情况,着重开展了紫云英共生固氮的试验研究,首先发现紫云英根瘤菌是具有专一性的独立的互接种族,1949年在英国《土壤科学》(Soil Science)杂志上发表,为以后紫云英根瘤菌人工接种和大面积应用奠定了基础。他领导的科研集体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多方面研究了紫云英根瘤菌的共生关系,筛选出了优良菌株,并直接参与了菌肥厂的建设和菌剂的生产,以及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华癸转到农科大学教育工作,先后任北京大学农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华中农学院教授,创建土壤农化系,任系主任。1979年组建共生固氮研究室,后经农业部批准建立农业微生物研究室。1979-1983年任华中农学院院长。他把培养青年教师作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他以教学和科研任务相结合作为青年教师的主要培养方式,为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培养了一支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学力坚实的教学、科研梯队。他先后讲授过土壤学、肥料学、微生物学及微生物遗传学等课程,编著和出版过多本微生物方面的专著。

除了共生固氮作用,陈华癸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水稻微生物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他针对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性和水稻土壤肥力的特殊性,开展了夏季淹水、冬季干旱条件下,水稻土中碳、氮、硫、磷、铁等元素的变化,着重在水稻土中氮素营养的变化和微生物的关系。他的突出贡献是发现了厌氧的亚硝酸细菌,并获得了此亚硝酸细菌的纯培养。这一研究否定了自上世纪末以来一直认为硝化微生物和硝化作用是绝对需氧的普遍规律。

1980年陈华癸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他曾任中国农学会、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会的副理事长,是本学会理事会的第一、二届理事长、第三、四届名誉理事长。

他的代表性著作有:

1、Chen H K, Thornton H G. The Structure of “Ineffective” Nodules and Its Influence on Nitrogen Fixation. Proc. Roy. Soc. B. 1940(129):208-229

2、陈华癸.土壤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3、陈华癸.水稻土中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见:稻作科学论文集.北京:农业出版社,1959:167-182.

4、Chen H K, Zhou Qi . Facultafively AnaerobicNitrification and Nitrite –forming organisms

5、第八届园林土壤学大会(布加勒斯特)论文III土壤生物学.1964:761-768.

6、陈华癸,樊庆笙(主编).微生物学.第4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