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红壤区农田氮素积累特征和氮肥高效利用技术与应用”科技成果评价会在京召开

时间:2023/12/25

字体:[ ]

2023年12月23日,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典型红壤区农田氮素积累特征和氮肥高效利用技术与应用”科技成果评价会。

评价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沈其荣教授担任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周卫研究员担任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魏丹研究员、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马常宝研究员、浙江大学何艳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陈同斌研究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顾文杰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李隆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周建斌教授担任委员。学会秘书长张景丽主持会议。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吴文斌所长致辞,段英华研究员代表项目组作成果汇报。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江西省红壤及种质资源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衡阳红壤实验站、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共同完成,取得的创新成果如下:

1. 探明了红壤区农田氮素积累特征,发现红壤氮素积累对施肥的响应呈现阶段性变化,当土壤培肥达到一定水平(有机质 2%)后更有利于土壤氮素积累。明确了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较高含量土壤有机质和 pH 值大于 5.5 是有利于土壤氮素积累,提出了不同肥力土壤下有机无机肥料的适宜比例。

2. 建立了施氮量与作物产量的定量关系,发现氮肥用量农学阈值依肥力变化而不同,在高、中、低肥力旱地分别为 141、174 和 150 kg N/ha,在稻田分别为 116、128 和 167 kg N/ha。

3. 首次建立了氮肥用量与产酸的量化关系,获得化学氮肥致酸的关键参数,构建了氮肥致酸效应模型,确定不同肥力旱地红壤上防控酸化的氮肥致酸阈值为 230-150 kg N/ha。

4. 创建了“分类施氮、增碳固氮、保水节氮、调酸促氮”等土壤氮素肥力培育与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在湖南和江西两省大面积示范推广,土壤全氮含量提高约 5-10%,化学氮肥减施 20-30%,作物增产 7-11%,氮肥利用率提高 6-8 个百分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