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林葆先生
我们尊敬的林葆先生于2022年12月30日永远离开了我们。消息传来,难以接受,格外悲伤。我们二人先后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土壤肥料研究所(土肥所,下同,现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工作,并于1979年开始在恩师张乃凤先生教导下在研究生院和土肥所攻读硕士学位。四十多年来在林葆先生关切和指导下学习和工作,林先生的学问、道德和人格魅力都对我们有深远的影响。至此大家沉痛哀悼林葆先生之际,谨献上我们发自肺腑的缅怀文章,以寄托我们对林葆先生的哀思和怀念。
林葆先生1933年10月生于浙江省衢州市,1955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农学系,1960年在苏联莫斯科农学院研究生院获农业科学副博士学位,并于同年回国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工作,毕生致力于土壤肥料研究,主持了全国化肥试验网工作,完成了全国化肥区划,主著《中国肥料》、《中国化肥区划》等专著,是我国科学施肥研究的奠基人。
记得1979年我们考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之后,进入土肥所进行硕士论文研究。一次在院里遇到一位推着一辆十分老旧的自行车,身穿一件洗得已有些泛白的蓝色中山装的中年人,张先生介绍说,这位老师是化肥研究室的室主任林葆老师。林葆老师慢声慢语的对我们说,他主要做肥料肥效定位试验方面的研究,有这方面的问题欢迎随时找他。当时我们主要跟随张乃凤先生在微肥研究室从事微量元素肥料方面的研究,工作上与林葆老师的直接交集不多。当我们完成论文,作为公派留学生先后在美国、德国完成博士学位,并回到土肥所工作后,林葆老师已任土肥所所长,仍是那辆老旧的自行车,仍是洗得已经泛白的蓝色中山装,仍是慢声慢语的问讯。尽管当时所里的科研经费和条件十分有限,林葆老师还是给予了我们最大的、力所能及的支持,使得我们能够顺利度过刚回国时启动困难的窘境,各自的科研工作逐步发展。
还记得90年代初,林所长带我们去德州实验站陵县试验基地。下了火车,转乘三轮蹦蹦车,基地内主要是肥料长期试验田,同时建有两排供科研人员驻点用的平房。看完试验地,又到附近农民的农田看作物长势,采完土壤样本,已是傍晚,林所长熟门熟路的打开驻点用房中的一个房间,从学生桌的抽屉中取出他的洗漱用具,告诉我们,我们明天可以回所里继续忙自己的事,他还要在这里住半个月,进行试验观测。林所长慢声慢语的说:“搞土壤肥料研究,不下到农田,难以获取第一手观测数据,难以了解中国农业和农民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林葆老师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大地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土壤肥料研究领军人物。这代人进行研究工作的主要时期正值我国科研经费短缺,科研单位设备简陋,进行田间试验和野外调查工作条件艰苦,他们生活简朴,对待工作却精益求精。通过长期深入农村基层蹲点、跑面,对全国各地的土壤肥料方面的专业问题了然于胸,林葆所长多次给国务院和农业部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极大推动了我国科学施肥、平衡施肥、分区施肥的进展,使我国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持续上升,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真正落实了将文章写在大地上。
今天,我们缅怀林葆先生,将谨记林先生的教导,发扬林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奉献社会的精神,为我国土壤肥料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林葆先生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者:金继运 张维理)
照片1:张乃凤先生(左1)和林葆先生(右1)在办公室合影(张维理摄于1987年)
照片2:林葆先生(右1)和金继运(左1)在去田间试验路途中乘轮渡的合影
照片3:九十年代初林葆先生(1排左3)、李家康先生(1排左4)和张维理(1排左2)等科研人员在土肥所门口的合影